新闻事件:社交平台上,“博士学姐”“金融大V”“医美专家”屡见不鲜……近日媒体调查揭露,不少所谓“专家”实为“李鬼扮李逵”,尤其是医疗、金融、农业等领域,已成为伪专家的重灾区。
谁给伪专家开了“绿灯”?
新华网:有的打着“健康科普”幌子的“网红医生”,根本没有专业背景,他们兜售“视力恢复训练”等伪科学内容,已被医学界辟谣,却仍以此误导公众;某些“金融大V”精心打造“投资天才”等虚假人设,推销课程、诱导投资,甚至直接实施诈骗……种种乱象表明,伪专家的影响已不仅是信息污染,甚至产生了实质性的社会危害。
伪专家的生存逻辑,本质上是流量时代的“人设经济学”——一个闪亮头衔胜过长篇干货,几句惊悚标题能换海量点击。这背后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虚假人设”正成为收割流量的“新镰刀”。目前,中央网信办已将整治“伪专业”信息纳入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相信会有更多的违规账号被下架、封禁。但治理绝非一日之功,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伪专家开了放行的“绿灯”?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打掉伪专家的生存空间。
“望闻问切”看治理伪专家乱象
南方日报:《古今医统》有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给医疗科普“把脉开方”、去伪存真,“望闻问切”这四个字,也有别样的启示。
所谓“望”,就是观其形色。不少“网红医生”披上白大褂就开始侃侃而谈,连平台上的资质认证都可能是“借壳上岗”,着实不好甄别。但无论伪装得多好,“伪科普”的尽头往往是“上链接”。仅此一条,看它有没有“夹带私货”,大概就能有一个判断。所谓“闻”,就是听其声息。一些“网红医生”疯狂跨科,类似视频刷多了,人们也不难察觉到背后的猫腻。说到“问”,不只是用户自己的事。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红医生”,得多问问自己:仅靠一条视频就被“确诊”,是不是有点武断?至于“切”,就是要积极行动、当断则断。“网红医生”背后往往有专业团队运营,对触碰法律红线的机构,必须严厉打击,切断其利益链条;平台理应把好入口关,用好流量杠杆,从源头上压缩低质内容生存空间。
从共治走向共享的清朗之路
济南日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专业建议的重要渠道。然而,一些“李鬼”却借此机会,扮起了“李逵”,以“伪专业”信息充斥网络,误导公众。“假高管”“假专家”等虚假人设屡见不鲜,从医疗到金融,从农业到教育,各个领域都深受其扰。
根治这些乱象,需突破“被动回应”的窠臼,走向“主动预防”与协同治理。这既需要平台以技术治理的锐利之剑斩断谣言传播链,也需要专业机构主动破除信息迷雾、抢占舆论高地,更依赖执法部门完善监管体系、强化法律威慑。信任是知识传播的基石,更是社会高效协作的润滑剂。当专业话语被流量劫持,当知识传播沦为“人设表演”,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信息质量,更是社会协作的信任根基。当每一个主体都坚守职责边界,当虚假人设再也无法在阳光下立足,网络信息的清朗天空才能由共治走向共享,最终照亮每个网民寻求真知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