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

中交广航疏浚有限公司

“1+N”点燃智造星火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崔红昌 孙旭宁 韩茂锋 徐网杰

本文字数:1134

  夜晚,海风扑打在甲板上,机舱里船员正围着一台液压蝶阀,反复比对图纸。进口备件迟迟不到,修复旧件却迫在眉睫。有人主张等待备件,也有人坚持立即攻克液压蝶阀驱动执行器拆检的难题,争执声一度让气氛紧绷。轮机长何光超拍板:“再拖也没退路,我们自己动手!”话音落下,所有人重新围拢到设备旁,画图、测量、琢磨工艺……这样的场景,在中交广航疏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疏浚公司”)的船舶,并不少见。

  去年,疏浚公司构建了“1+N”创新体系:“1”即以总部统筹引领,船舶作为前沿阵地,以众多“船舶创新工作室”为抓手,推动从“五小”创新到管理优化再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突破。让“五小”创新激发船员职工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产业升级。

  多艘船舶攻坚克难

  技改成果遍地开花

  2024年,“浚洋1”完成了包括辅发起动空气减压阀密封改进在内的39项技术改造,总结提炼出耙吸挖泥船定点取砂施工工法,发表论文6篇,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深圳港铜鼓航道项目施工中,“浚海2”船员发现疏浚区存在大量悬浮浮泥,分布广、厚度薄。传统工艺效率低,油耗高,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为此,“浚海2”研究提出“智能扫浅平板+动态施工工艺”组合方案,成功研发出耙吸船耙头扫浅平板装置,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船舶综合能耗降低28%,大幅减少了碳排放。

  “华安龙”轮在设备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面对进口润滑油泵控制系统维护复杂、耗油量大的问题,电气工程师小洪带领团队利用闲置的时序控制器,提出以时间控制实现智能管理的思路。攻关小组通过国产元件搭建模拟平台,经三十多次试验,最终开发出智能控制系统。如今船员通过屏幕操作即可自动优化供油,每日节油率超过25%,年节省成本数万元。

  全链条赋能“智造”

  创新文化扎根远航

  从耐磨衬套国产化到老式风机改造,从数字化赋能到环保装置发明,每一项成果都不是轻易而来,而是诞生在一次次激烈争论、反复试错甚至失败之后的最后坚持。有人在机舱里连续熬夜调试到天亮,有人在甲板上顶着骄阳焊接实验装置,也有人因实验失败被质疑“折腾”,但他们依旧选择为实现创新而挥洒汗水,坚持把设想变成现实。

  疏浚公司通过命名授牌、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台账制度、考核机制和专项经费支持,持续为船舶创新工作室赋能。凡是完成任务、成果突出的工作室和个人,不仅能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励金,还能在全司范围内推广经验。

  如今,“浚洋1”“金广”“华安龙”等一批船舶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广航疏浚最鲜活的创新名片。它们既是技术攻关队,也是人才孵化器,更是企业创新文化的生动注脚。越来越多的青年船员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成长为骨干,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施工一线转化为实效。“船舶创新工作室”,正以点点星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智造”动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职工 06“1+N”点燃智造星火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崔红昌 孙旭宁 韩茂锋 徐网杰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