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东园

风筝与坚守

王超

本文字数:889

  行走在揭阳的古街上,恍若时光机器拧松了发条,时间变得慢起来了。古街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特色各异的老建筑,别具一格。

  往里再走几步路,可见一家不起眼的铺面,门前悬挂着一个大字招牌“飞鸢斋”。惭愧的是,我竟然不识“飞鸢”的意思,还在门口纠结着读音。此时,店里正在专心制作风筝的老师傅突然站起来,手指着牌匾,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字地读着:“飞——鸢——斋,飞鸢就是风筝的意思。”老师傅担心我没听懂,还拿起手中的风筝比画给我看。

  我才知道,风筝有“飞鸢”这样美丽的名字。

  老师傅年逾古稀。知道我从外地来,本来专注于制作风筝的他,主动给我介绍起揭阳风筝的历史。我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傅做风筝已有五十余载。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得很,削竹、扎架、糊纸、绘彩,一道道工序在他手中如行云流水。对于做风筝,老师傅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风筝不是玩物,”老师傅一边调制颜料,一边说:“它是天上的画,是人与风的对话。”

  “风筝飞得再高,线还在人手里。”说到这,老师傅的声音高了起来,“文化也是如此,可以创新,可以飞扬,但根不能断。”

  老师傅的弟子众多,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你离深圳近,可以去找我的徒弟,他是当地风筝协会会长,让他跟你讲(风筝的故事)。我老了,不会讲了。”

  拜别老师傅,我继续漫步在揭阳古街上,一路沉思,突然领悟了老师傅的话,方才明白风筝在老师傅心中是充满生命和文化内涵的。

  风筝的线如同揭阳文化的根系,紧紧地系着揭阳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风筝高飞,饱含着揭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风筝的另一端紧紧地被抓在手里,就如揭阳人内心的坚守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揭阳人懂风筝的哲学:没有线的牵引,再美的纸鸢也会坠落;没有根的滋养,再绚烂的文化也会干涸。

  那些在节庆里放飞的风筝,带着人们“放走晦气”的民俗寄托,更带着文化的种子,在孩童的笑声里、在老人的讲述里、在日常的烟火里,悄悄生长。

  每当暮色降临,风筝的线被缓缓收回,缠绕成圈。那根牵着风筝的线,是手艺的传承,是民俗的延续,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自信。而每一个揭阳人,都是这根文化之线的坚守者,让纸鸢永远记得回家的方向,让文化的根脉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东园 08风筝与坚守 王超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