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为何受关注?

本文字数:1098

  新闻事件:近日,在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上,来自河南濮阳的58岁建筑工人刘诗利引起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注意。了解到刘诗利喜欢读书后,工作人员将其引导到陈行甲面前,由作家为他签名赠书,两人还进行了交流。相关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后,引起不少网友的讨论。随着媒体跟进采访,人们获知了更多关于刘诗利的信息。初中学历的刘诗利曾是自己所在村子的民办教师,后来为了赚钱养家辞职外出打工。不管走到哪个城市,他都会找机会走进当地图书馆或书店读书。

  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

  工人日报:面对刘诗利的故事,有人因他对书籍经久不衰的热爱而感动,有人因联想到自己长时间没好好读书而羞愧,也有人觉得不应过分强调刘诗利的农民工身份,“读书只是他生活中平常的一件事”。

  2020年,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返乡前到东莞图书馆留言,称自己到东莞17年,在图书馆看书有12年,那里也是自己这么多年生活中最好的地方。吴桂春的这段留言,也一度在互联网上刷屏。开卷有益,道理谁都明白,然而现实中,有太多这样那样的因素让捧起一本书成了难事。而刘诗利和吴桂春的“被看见”则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无论生活境遇好坏、学历水平高低、工作强度大小,自主阅读其实都并非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

  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

  人民日报:对于很多人而言,生活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已成为奢侈的事。当不少人抱怨没时间读书、读不进去书,一位在异乡打拼的农民工,在繁重工作之余仍不时到书店看书,这样的坚持足以令人钦佩。这份热爱与执着被照亮和放大,让我们看到,无关学历和职业,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

  跨越半座城来看书的“工地大叔”、田间地头写诗的“沂蒙二姐”……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道微光,鼓舞更多为生活奔波的人,去到书本里汲取前行的力量。最是书香能致远。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用书籍温暖每个人的心灵,愿你我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如微光在平凡生活中闪耀

  央广网:衣着朴素、满脸皱纹,刘诗利被赠书的温暖瞬间呈现在镜头里,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共鸣。

  在忙碌的打工生活之余,刘诗利始终坚持阅读。对刘诗利而言,阅读不仅是连接广阔精神世界的桥梁,更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当不少人抱怨“太忙没时间读书”时,刘诗利跨越半座城市,只为与书相遇,这一行动本身,便是对精神富足最生动的诠释。

  刘诗利的故事,像一道微光,在平凡生活中闪耀。愿这份坚持能鼓舞更多为生活奔波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面临何种境遇,都能在书页翻动间寻得心灵的慰藉,汲取前行的勇气。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时评 02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为何受关注? 2025-07-04 2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