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媒体报道,多所高校已经上线AI辅导员,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迅速得到帮助,辅导员有了AI“帮手”,能够腾出精力做更具价值的个性化思想引导等工作。
光明日报: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AI辅导员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而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从技术、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确保AI辅导员在价值引领、情感交互、隐私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
在技术层面,可以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算法。通过集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选课偏好、参与社团活动等显性信息,以及其在校园社交平台的互动倾向、在线学习时的情绪反馈等隐性数据,构建出更立体的学生画像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人机协同育人和工作风险预警研判多维应用场景,当系统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发出预警,辅导员便可及时介入,与AI辅导员协同开展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同时,AI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时,可根据所了解的信息,因人施策,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就业应聘指导、防诈技巧等,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在教育理念层面,明确AI辅导员只能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属性。例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案例,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中,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传递人文关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可替代性。此外,鼓励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将人工智能处理的标准化信息(如课程安排通知、奖学金评定规则解读)与个性化的线下交流相结合,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