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将赛场能量 注入日常课堂

——广东五教师分享全国青教赛收获:以赛促教,点亮未来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胡建钢

本文字数:2874

  吴苗苗

  黄朝军

  肖晓洪

  唐琦

  鄞菱

  笃耕杏坛磨硬功,以赛赋能开新局。8月23-28日,由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本届大赛舞台上,有五位来自广东省的选手参赛,他们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风采。日前,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他们,为读者“解密”其备赛历程、获胜秘诀及成长故事。

备赛

“无生课堂”上演“灵魂互动”

  接到晋级全国青教赛通知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吴苗苗尚在带学生冲刺高考,直至完成高三级的各项工作,她立马从“紧张备考”投入到“紧张备赛”中。大赛要求提供10个教学设计,20分钟模拟课堂,10分钟说课阐释,为此,吴苗苗调研学情,钻研文本,从0到1,从无到有,反复“推翻—重建”。“在废墟上面又起高楼,甚至最后10天还在全部打破、重新建构。”吴苗苗说。

  “无生教学”(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何呈现出与学生的“对话感”呢?汕头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初中思政老师鄞菱在备赛过程中遇到“瓶颈”,她陷入到不够真实,互动性不强,好像只有老师自顾自输出的困境中。备赛冲刺阶段,她突然想到自己带过的第一届毕业生,那些在闷热夏天里仍然积极和她互动的少年们,比赛当天,她带着满满的笑容从备赛室走进直播教室,“我想象着,那个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我要去给他们讲一节有意义的思政课。”

  广州市第二中学数学老师唐琦告诉记者,备赛过程中,他常主动或被动地重新审视自己。比赛中,他抽中了自己认为最不擅长的活动课,“勇敢面对吧。”他安慰自己,“知”与“行”之间的怀疑与否定循环终于被打破,在这之前,他没有停止过思考:比赛结果关乎“心态”“状态”“运气”还是我个人缺失“勇气”?

  汕头市金山中学英语老师肖晓洪曾在第二届广东省青教赛获得高中英语组第一名,也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隔5年,通过省内选拔,她拿着10个全新课例站上全国青教赛大舞台。“与时俱进,不拿自己几年前的课例‘吃老本’。”她说,创新是件难事,过程艰辛,却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发现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萌生退意。”回忆备赛初期,中山市小榄镇绩西小学数学老师黄朝军直言,在几位前辈劝说下,他才逐渐突破心理与能力的“瓶颈”。在备赛过程中,也学会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课标与教材的逻辑体系,把课标理念落实到每节课的设计与思考当中。

解密

从“解题”到“理解问题”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与众不同?”鄞菱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学生反馈的,变成课堂素材,比赛中十个教学设计也因此变得“真切”。“上好一门课”需要创新,从课型到课堂活动,鄞菱带领学生从改编剧本、布置校内法治宣传展厅、辩论赛、修复“自强指南书”不断拓展思路。“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是备课能力的提升,两三天备完一节优质课,以前是不敢想的。”鄞菱总结,其秘诀在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挑选合适自己风格的素材,懂得取舍,配以相应的学生活动,落脚于以整节课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实现情感升华。

  黄朝军深知,这一切并非短时冲刺,而是长期积累的集中呈现。最终参赛的10节课中,有9节都源于他平日教学中的深入实践与持续反思,另外1节也经过多次跨校研讨。在10节课的研讨打磨中,通过系统贯彻“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究”的教学理念,找准探究起点和聚焦点,让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我课堂的核心。”

  一次“配方法”公开课“已知a2-2a+b2+4b+5=0,求a和b的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唐琦一次示范后“学会”解题,但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一位老教师点评:“其实这个问题本质就是一个解方程,这个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但只有一个方程,正常来说,它是属于不定方程。但方程又可解,那必然有特定的方法。这就是配方法。”唐琦豁然开朗,从那之后,他不再局限于解题,而是更着重于另一种解题——理解问题。“站在问题的本质和学生的理解角度想问题”这一经验去参加比赛,从学校直到全国比赛大舞台,唐琦有了更多的勇气。

  “当时抽到的课例并不是我最精彩、最新颖的设计。”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第二名),肖晓洪感到“惊喜又意外”。赛后她和团队总结,成功的要义在于“真正理解学生的难点、倾听学生的声音”。她补充道,倾听,并非只用耳朵,更是用心去感受理解学生话语背后真正的意思;另一方面自己以身作则,学习再学习,这也正是“教学相长”最好的体现。

  吴苗苗的10个教学设计,既有散文阅读专题教学、小说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议论文写作指导,也有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课型多样、内容涉及面广。“没有一步是白费的。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生才是课堂的起点和终点,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过去所学,现在所需,未来成长的方向;丰厚的教学文本,哪些需要教,哪些值得教;如何教,如何学;情境任务和学习活动如何设计,助力支架给哪些……吴苗苗所有的思考,都指向更好地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

赋能

“脱几层皮”实现教学飞升

  第五届全国青教赛虽已结束,新学期才刚刚开始。参赛选手带着满满的“经验值”返岗。

  鄞菱将比赛的10节无生课堂设计“搬回”自己的课堂,《共筑生命家园》一课,她选用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素材“一案到底”, 讲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课堂上,因思维碰撞而火花不断,学生直呼“有趣”,鄞菱也“倍感兴奋”。

  “竞赛虽然结束,但我的教学进阶之路才刚刚开始,我要把这次竞赛的收获转化为持续改进教学的动力。”吴苗苗表示,通过比赛,她接触到了不同学科的优秀课堂,对语文课应该如何更好地承担育人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她希望能将竞赛所得进一步落实为日常实践,与学生一起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美的体验中、在文化的浸润中收获生命的成长。

  网上有这样一些言论,“比赛、公开课都是表演”。肖晓洪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落后的观念。她每一次的试讲、磨课中查找自己教学的不足,然后专家和教研团队围坐一起寻求突破、解决的办法。“备赛和比赛就是对老师的一种锤炼。”肖晓洪掷地有声,只有“脱几层皮”,才能实现教学水平的“蜕变”与“飞升”。

  “竞赛虽艰难,却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能力的跃升。”在反复打磨中,黄朝军不断优化互动设计、锤炼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效能,“这些收获都已反哺于我的日常教学。”9月9日上午的一课堂,讲授“积的近似数”,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课室氛围更是融洽,不同学生通过正面理答都能感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这就是比赛的终极意义,它不在于奖项本身,而在于能否将过程中汲取的养分带回课堂,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黄朝军说。

  “如果说获奖是比赛的有形边界,那么对我的成长和促进,特别是教师心灵的滋润那是无形的,而且是无界的。”站在问题的本质和学生的理解角度去想问题,唐琦的教学愈发游刃有余。他将自己比作一朵如米小的苔花,也要木棉像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带着比赛带给我的勇气,踏出自己的能力舒适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发出我微弱但坚定的光芒。”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关注 06将赛场能量 注入日常课堂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胡建钢2025-09-12 2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