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东园

车筐载烟火 笔底赋星光

吴荣强

本文字数:1620

   清晨七点的佛山街头,早高峰的车流缓缓苏醒。我跨上电动车,车筐里码着带着余温的餐食,口袋里一个磨得发亮的小本子,是我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等单时,蹲在树荫下写两句;红灯前,在路口补几行——我叫吴荣强,一名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也是一个在文字里追光的普通人。

  20世纪90年代的湛江农村,家境拮据的我买不起课外书,趁着放学捡矿泉水瓶,攒下的零钱全换成《故事会》。放牛时趴在田埂上,捡张烟盒纸就能涂涂写写,那些稚嫩的句子像种子,悄悄在心底萌发“作家梦”的嫩芽。这份念想我不敢与人言说,却成了照亮年少迷茫的一束微光。

  我读书较晚,五年级因车祸留级,18岁才读初三。一次偶然,我鼓足勇气将几首小诗投给当地颇有影响的校园文学报《海石花写作》,本没抱任何期待,却意外收到印着自己文字的样报。当名字与文字化作铅字的那一刻,“作家梦”从此心里扎下深根。

  现实的冷水很快浇来。2009年,家里凑不齐我学音乐的费用,高中没读完、负气的我背着简单行李来到珠三角的佛山打工。在印刷厂,每天握着切纸刀重复机械动作;后来去了肇庆酒厂,在流水线旁熬过一个又一个深夜。两点一线的日子,文学梦被我悄然塞进心灵一隅,却从未真正熄灭。

  2010年,北漂的我梦想跨进“星光大道”,未果,返回佛山开了个小面馆,折腾来折腾去,都以失败收场。前路迷茫时,我成了一名日料厨师,后厨的油烟裹着日子,灰蒙蒙的。但每个中午下班后,佛山南海购书中心的那个固定角落,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捧一本诗集坐一会儿,墨香漫过鼻尖,一身疲惫悄悄散去。

  这些年,我一共搬了十几次家,最舍不得的是一千多本藏书。从湛江老家到佛山出租屋,我分好几批用行李箱托运,堆在城中村小屋的角落。妻子看着拥挤的房间,不止一次劝我:“留着啥用?总不能靠文学过日子。”我没反驳,只是把书擦得更洁净——我知道,这些书里藏着我对生活的盼头。

  2017年2月的一个夜晚,成为我文学路上的“重启键”。那天,我在后厨切洋葱,泪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淌,这些年的漂泊、失意,以及对母亲的思念突然一股脑涌上来。回到出租屋,我拿起手机敲下《生活从来没给过我温柔》:“我的左眼/前天切洋葱时/流泪了/另一只/昨晚梦到/母亲来佛山看我/也流泪了……”

  这首浸着烟火气的小诗,随手投给了《新世纪诗典》,只当是“说说心里话”。没承想,它不仅登上《新世纪诗典(第六季)》,还入选当年《中国先锋诗歌年鉴》。这份认可像一道强光,让我终于重新握笔,不再怕别人说“不切实际”。

  家乡的父亲却不放心,总说我“不踏实”,没什么写作天赋。即便后来我在报纸上发了些作品,他依旧劝我“别做白日梦”。直到2019年,孩子急需手术费,我才真正懂了父亲的话——人得先好好活着,才能守护心里的梦。我辞了厨师的工作,成了一名外卖骑手。

  从此,我的生活被“接单、取餐、送餐”填满,电动车的里程数一天天增加,写作的时间只能从缝隙里“挤”:等餐时刷《文艺报》《收获》等公众号汲取养分;深夜回到出租屋,怕影响妻子休息,裹着被子在手机上敲字。因为热爱阅读,我索性尝试由写诗转向书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近两年,我利用业余时间为50多位知名作家写过书评,文字陆续发表在报刊上。我写不出华丽的辞藻,只懂得从普通人的日子里找灵感:送外卖时看到街角早点摊,热气裹着摊主的笑脸;雨天里顾客递来的一句“辛苦了”,暖意在心里萦绕好久。这些细碎的温暖,都成了文字里的温度。

  有人戏称我“草根评论家”,我却不敢接受这份虚名——自学写作的日子,更多是苦中作乐。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知名作家罗德远老师,他知悉我的经历后,采访撰写我的人生故事发表在报刊上,还时常悉心指导我的写作,让我在追光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如今的我,依旧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佛山街头。车筐里装着顾客期待的餐食,心里装着从未褪色的文学梦。风吹过耳畔,有时是催单的急促,有时是文字的温柔。未来,我想继续用文字记录这些平凡日子里的感动,让更多人看见:普通人的生活里,也藏着诗意与光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东园 08车筐载烟火 笔底赋星光 吴荣强2025-09-12 2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